《林黛玉别父进京》的主要内容可以概述如下:
林黛玉的母亲去世后,贾母深感悲痛,担心外孙女林黛玉无人抚养,于是派人去城里接她到京都的荣府居住,以便更好地照顾和教导她。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在得知这个消息后,决定让女儿前往京都,并请贾雨村同行护送。同时,林如海还写信给贾政,为贾雨村谋求复职的机会。
在启程前,林黛玉与父亲含泪告别,表现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。随后,她登船前往京都。在船上,她可能一直在思考未来的生活,心情复杂。
抵达京都后,林黛玉下船坐上了荣国府前来等候的轿子,进城前往外祖母家中。她一路上看到了街市的繁荣盛景,感受到了京都的繁华与热闹。到达荣府后,林黛玉先后见到了大舅母邢夫人、二舅母王夫人、李纨、迎春、探春、惜春等人,以及王熙凤。她们对林黛玉的到来表示欢迎,并带她参观了府中的各处。
晚饭后,林黛玉与宝玉初次相见。两人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,宝玉询问黛玉是否有玉,听到黛玉说没有后,宝玉痛骂那块玉是“劳什子”,并在众人劝解下才作罢。
在这一过程中,林黛玉展现出了她的聪慧、敏感和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。她虽然年纪尚小,但已经能够感受到人情冷暖,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和不安。同时,她也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,开始了在荣府的新生活。
至于贾雨村,他带着林如海的推荐信拜访了贾政。贾政对贾雨村印象极好,又有妹夫的推荐信,便竭力协助他。不久之后,贾雨村便谋得了复职的机会,并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。
这便是《林黛玉别父进京》的主要内容。通过这个故事,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和她所处的时代背景,以及她与宝玉之间的微妙关系。
贾元春下谕令众姐妹及宝玉住进大观园,宝玉住进大观园后的一天,在沁芳闸桥边读《会真记》(即西厢记),恰巧被在此葬花的黛玉遇见,两个人共读西厢。
黛玉读完西厢后,偶然听到从梨香院传来的曲子声,其中有“原来姹紫嫣红开遍,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”等句子,黛玉感慨:原来戏中也有好句子。
历史上林黛玉的原型是李香玉;
李香玉康熙年间任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,其父是任两淮盐课的李鼎。据红学家考证,她就是《红楼梦》中林黛玉的生活原型。
据一些红学专家考证,林黛玉的原型人物就是康熙年间任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,名叫李香玉,其父是任两淮盐课的李鼎。织造和盐课是清代宫廷在江南的两个重要部门,只有皇帝最亲信的臣子才能担任。李香玉是李氏家族的掌上明珠,在家中受宠爱的程度可想而知。
扩展资料:
李曹两家同为康熙的宠臣,同掌织造府(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时任江宁织造),给宫里提供布匹。又是过从甚密的亲戚,李煦就是曹雪芹嫡亲祖母的胞弟,因此曹雪芹和李香玉的亲密交往是很自然的事。
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过世后,由其子曹颙继任父职,不满三年即病故,曹雪芹就是他的遗腹子。曹雪芹的祖母李氏十分喜爱曹雪芹,时时带在身边。每次到苏州探望其年近九十的母亲文氏太夫人时,常携曹雪芹一同前往,他们常住李鼎家的「拙政园」。因此曹雪芹和李香玉从幼小时即一同玩耍,一同读书习字,一同作对吟诗,青梅竹马,两小无猜。随着年龄渐长,日久生情。
康熙末年,李鼎夫妇先后染病,卧床不起,香玉年纪虽小,却常侍疾在旁。不久,李鼎夫妇先后辞世。香玉遭此不幸,日日恸哭,虽有祖父母加意照顾抚养,然终不能减轻其心中之愁苦。曹雪芹的祖母甚怜香玉,时时将其接至江宁织造府,与曹雪芹相伴共读,两人耳鬓厮磨,感情日深。
《红楼梦》林黛玉原型:李香玉。
李香玉是林黛玉的原型的旁证,即《红楼梦》第十九回:「情切切良宵花解语,意绵绵竟日玉生香」一回中,贾宝玉和林黛玉相对而卧,为宽林黛玉的心,贾宝玉胡编了一个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:一天,老耗子叫众耗子分头去偷米粮和瓜果办腊八粥,一小耗子自荐去偷香芋。
众耗子笑它身体瘦小,小耗子胸有成竹地说:「我变成香芋,滚在香芋堆里,使人看不出……却用分身法搬运。」众耗子叫它变成香芋看看。小耗子就摇身一变,却变成了一个最标致美貌的小姐。众耗子说:「变错了。」
小耗子现形道:「我说你们没有见过世面,只识得这果子是香芋,却不知道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。」
而且宝玉的故事里也把香玉说成“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”,要知道前面曹给林如海封了个“盐政史”的古代官职(清朝没这个职位,只有盐课)。很明显,作者借这个故事暗示,林黛玉就是李香玉的化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