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百科大全> 列表
原平各个村来历
时间:2025-05-12 23:23:47
答案

沿沟——清光绪年间建村,因座落在两沟之间,故名。

大营 小营 郑家营——明朝,燕王带兵扫北,在此扎营,故名。大营,原名简家营,以姓氏取名。

王董堡里、堡外 上王董——相传,宋朝潘仁美在此建堡,名清安堡。属十二连城之一。随人口增长,堡里住不下便住在堡外,故名。上王董村起名是因为村中王姓居多,又在王董堡的西面,旧日里以西为上,故名上王董。

咸阳——相传,战国时楚平王兵败,自陕西咸阳逃出部分人,隐名改姓,至此定居。因怀恋故士,取名咸阳。

黑涧——据传,咸阳村西有块石碑,直对此村,从迷信出发,认为碑照当街,与村不利,故取名黑箭村。其意是以箭射碑,消灾避邪。后碑倒箭改,演为黑涧。

李家窑 贺家窑 刘家窑——皆因姓氏得名。

阳贾——相传,光绪年间,乔氏自官地杨家圪妥迁来定居,因怀恋故土,起名杨家村。后因村中商人较多,惯称杨贾。"阳"系"杨"演变而来。随着人口增长,村扩两地,冠方位为上阳贾、下阳贾。

土屯寨——据《魏书·帝纪》记载,"武定元年(543年)八月,东魏高欢召夫五万筑城于肆州北山,西自马陵(宁武),东至土磴。"后有居民定居此地,起名土磴寨。今"屯"自"磴"演变而来。

大芳——相传,明朝洪武年间,有一大蟒经此地去滹沱河喝水,故得名大蟒村。因"蟒"与"方"谐音,后演为方。民国十年,由村中文人相商,"方"加草头,意为"盛大芳香"之地。

茹岳——明洪武年间,居民自洪洞县迁来,依山傍水而居,砍荆开地为业,故取名茹岳。茹者,临水种菜也。岳者,此指崞岳山麓也。含有山有水之意。

郜村——原镐村。镐,一农用垦田工具。相传杨氏第十五代由代县鹿蹄涧迁来,以镐垦田,故名。为与邻近南郜区别,名冠方位。约民国初为易写易记改"镐"为"郜"。

班政铺 下班政——以姓氏得名,据同治八年,该村碑文记载,此地为"三班故里",即汉代班固、班超、班彪故乡,故名。宋朝,潘仁美毁古城,建十二连城,遂改名清和堡。但因此地位于十二连诚通塞要道,店铺繁多,经济繁荣,系周围政治文化中心,于是在清光绪年间复称原名至今。下班政村位于班政铺村东,旧时以东为下,故名下班政。

唐昌——据传,唐初李世民扫北时,李靖曾扎营于此。李靖带兵军纪严明,对老百姓秋毫无犯,民感其德,立靖王庙,加以祭祀,并将村庄定名唐昌,意为唐朝昌盛。

石寺——相传,明代在村西修石寺一座,得名石寺村。后因人口增长分为上、中、下三街。解放后三街分别改称为上中下石寺。

官地—相传,唐朝李靖王曾在此设过王府,挂"兴安大观"牌匾,故曾名兴安镇。到明朝,因附近土地均属军地。农民租种,通称官地,故名。

苏龙口——相传北宋时杨家大将苏龙在此镇守,后来有人居住,取名苏龙岗。后又因长乐河经此入滹沱河,形似龙口,故更名苏龙口。

匙村——村名来历说法有二,一是说因村所在地形如汤匙,故名。一是说村子座落于长乐河下游,苏龙口沟口,村如钥匙,故名。二者皆有道理并传至今。

璜珥村——因村后有一片土地名为上黄,故曾叫过上黄村。后因人口增长,村庄扩展至上黄地里,又改为黄里。明代,居民嫌此名难听,取宝玉境地之意,再更名为璜珥村。

新野庄——原名堡沟村一地庄,后有人定居,命为新野庄。建于明朝,现有修龙王庙石碑六通为证。村南仁家沟,村在沟里,可挖窑洞便住了人家,便有了村子。新野庄是区别于南野庄。

原平各个村来历
答案

1. 原平各个村是指山西省临汾市原平市下属的各个村庄

2. 原平各个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,这些村庄往往是由几户人家开始建造,慢慢发展壮大形成的社区组织。

3. 今天的原平各个村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乡村社区,人们在这里生活工作,维护着这些村庄的文化传统

原平各村由来
答案

一、王家庄乡河南

河南村位于原平市西南13公里,地处金山脚下、云中河畔,全村700余人,耕地2000亩,退耕还林3000亩,其他宜林地4000余亩。河南村传统建筑主要为木质结构,大瓦房,有部分清朝时期建筑,整体风貌特色相对较好,街巷空间院落空间、建筑单体、建造技艺等方面相对协调。传统建筑占整体面积的45%,且相对集中,大部分保存良好,小部分或院墙或门楼或房屋已经坍塌,院落中杂草丛生,荒凉破败。

河南村的修建何保护的传统建筑有:忻口战役遗址、南怀化惨案遗址、赵培兰旧居、怀化堡、民居。其中,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。

二、崞阳镇北街村

北街村位于崞县城内东北面,地理坐标:北纬38︒53',东经112︒45'。北临北桥,东临东关村,南有南桥河,村东为农田,温带大陆性气候。来宣桥位于北桥河主河道上。植被有杨树、柳树、槐树、枣树等。北街村,现有人口816人,318户,耕地1330亩,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,村中文物古迹较多,有文庙,天主堂等。西临108国道,北临市级公路、京原铁路崞阳车站,交通便利。农历六月十三为传统庙会。现村民居住以平瓦房为主,给水以自来水供应,自然排水,有固定的垃圾收集点,村内道路全部硬化,并实现全部亮化,广播电视全部实现户户通。全村302户,806人,耕地1330亩,以农为主,人均收入约4000元。

北街村的传统建筑有:文庙、城隍庙、天主教堂、亢氏宅院、珂氏宅院。其中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。

推荐
© 2025 接纳知识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