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姓在陕西省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为西安市和渭南市。西安市是陕西省的省会,也是陕西省的政治、文化、科技、教育中心。全姓在西安市分布较为广泛,主要集中在城北、城东和城西等多个区县。渭南市位于陕西省中部,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陕西省具有代表性的风景旅游城市。全姓在渭南市也有一定分布,主要集中在市内的富平县、潼关县、华县、白水县等区县。当然,这仅仅是基于姓氏起源地的一些分布情况,实际上,现代社会人口迁移和流动比较频繁,因此具体分布情况可能还与其他因素有关。
古代入川的古道有记载的有以下十条:
1、金牛道
金牛道又叫蜀栈,金牛道是古代川陕的交通干线,此道川北广元到陕南宁强一段十分险峻。诗人李白赞叹的“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”,就是指的这一段。
2、子午道
子午道从今西安市开始向正南,沿子午谷入山后不久,即转入淬水河谷,溯谷而上,翻越秦岭,稍折西南,经洵河上游,南过腰竹岭,顺池河到汉江北岸的池河镇附近,又陡转西北,大致沿汉江北岸,经石泉县,绕黄金峡西到洋县,再西到汉中。
3、连云道
连云道从陕西宝鸡向南,到达凤县凤州镇后折向东南,越柴关岭进入汉中留坝县,再经勉县到达汉中。全长约235公里。
4、祁山道
祁山道从甘肃天水出发,翻越祁山,经陇南市礼县、西和县、成县、徽县,到达汉中市略阳县。全长约300公里。
5、荔枝道
荔枝道的基本路线:
自涪陵(妃子园)—垫江—梁平—大竹—达县—宣汉(大成乡瓦窑坝折入三桥、隘口、马渡)—平昌县(岩口乡、马鞍乡)—万源市(鹰背乡、庙垭乡名扬、秦河乡三官场、玉带乡、魏家乡)—通江县(龙凤乡、洪口乡、澌波乡)—再入万源市(竹峪乡、虹桥乡)—镇巴县—西乡县子午镇,最后进入子午道,到达西安,全程1000多公里。
6、陈仓道
从今宝鸡东面的陈仓顺嘉陵江河谷向西南至凤县。凤县至略阳须跨过嘉陵江,由于谷深水险,要绕行位于甘肃两当、徽县之间的青泥岭,再折向东南,经略阳、勉县到达汉中。
7、褒斜道
褒斜道是中国古代横跨秦岭天险,由关中入蜀,为时最早、规模最大、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条道路。
从眉县斜峪关沿石头河上行至嘴头(太白县城),越秦岭分水岭,顺红岩河谷,经白云镇河王家楞,至留坝县江口镇,又沿着褒河下行经武关驿、马道驿至褒城达汉中的道路,全长380公里。
8、傥骆道
傥骆道也称骆谷道,从长安去汉中,自周至向西南要先越骆水,入骆谷,称骆谷道;而汉中去长安,自洋州道兴县(今洋县)向北要先越傥水、入傥谷,故又称傥骆道。
从周至骆峪口沿骆峪、经厚畛子,越兴隆岭,沿酉水河经华阳至洋县,全程425公里。
9、米仓道
米仓道因为翻越米仓山而得名。米仓道全长250公里,绕山越岭,攀行其间,如腾云驾雾。
10、武关道
武关道由丹江河谷西北行越秦岭,转灞河河谷到长安;沿丹江河谷东南行,可到河南南阳和湖北襄樊。长约350公里的一条新道,武关也改移到了的丹凤县之南了。 秦岭中入川的道路,最有名的是故道和褒斜道,在唐代以前历代都很繁盛,给陕南地区,特别是汉中盆地、商丹盆地和嘉陵江谷地的土地开拓和经济发展带来便利。
傥骆道和子午道虽然都在一定时期有过繁盛的景象,但都不比故道和褒斜道来得繁华。丹霸道南通湘鄂粤桂,与四川关系不大,并有洛宛道取代它通往中原,所以也只盛行了一段时期。宋元以后,秦岭中川陕交通都趋向于故道和褒斜道。
全家福汤
原料:水发蹄筋100克。水发粉丝200克,熟鸡肉、熟猪肚、熟火腿、熟笋、蛋糕、猪肝、猪肾和鲜虾各50克,水发冬菇和熟猪油各25克,大白菜心250克,肉汤800克,料酒和味精、精盐各适量。
全家福汤的做法:
1.将发好的蹄筋、大白菜心、切成方块的猪肝和切成片的猪。肾,分别投入开水锅中焯一下,捞起控水;鸡肉切块,猪肚切条,火腿、熟笋、蛋糕和冬菇分别切成片。鲜虾剪去须等杂物后洗净。
2.依次将大白菜心、剪断的粉丝和蹄筋铺入锅的底部,再沿锅边放入鸡块、冬菇片、猪肚条、猪肝片、蛋糕片、熟笋片、猪。肾片和火腿片,使各料正好码成一圈.中间用鲜虾结成锅的中心顶,加入肉汤、熟猪油和料酒,置火上烧沸后用小火炖至各料熟烂.撒入精盐和味精再稍炖片刻即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