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中庸四书五经的原文如下
1. 《大学》
《大学》原文: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
2. 《中庸》
《中庸》原文: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;可离,非道也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。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
5. 《诗经》
《诗经》原文: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
6. 《尚书》
《尚书》原文:昔在帝尧,聪明文思,光宅天下。将逊于位,让于虞舜,作《尧典》。
7. 《礼记》
《礼记》原文:毋不敬,俨若思,安定辞。安民哉!
8. 《周易》
《周易》原文: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
9. 《春秋》
《春秋》原文:元年春王正月。三月,公及邾仪父盟于蔑。夏五月,郑伯克段于鄢。秋七月,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、仲子之赗。九月,及宋人盟于宿。冬十有二月,祭伯来。公子益师卒。
《大学》是儒家经典之一,是《四书五经》中的一部分,由孔子的弟子及后人所编纂。《大学》主要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和方法。
以下是《大学》中庸的原文及解释:
原文:
中庸之道,可謂至矣!民鮮能久矣!
解释:
中庸之道,可以说是最为至善的道路!但可惜,人们很少能够长期坚持。
原文:
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。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;可離非道也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懼乎其所不聞。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。故君子慎其獨也。
解释:
天命称为性,按照性行动称为道,修养自己按照道称为教。道是不能稍微离开的,可以离开的不是真正的道。因此,君子要警惕自己看不见的东西,畏惧自己听不到的东西。看不见的是隐藏的事物,显而易见的是微小的事物。所以,君子要谨慎自己独处的时候。
原文:
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,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家治,其國正,其天下平,天下之民歸心焉。自天子以至於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本。其身正,其身正,不令而行,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也。
解释:
修养自己,整顿家庭,治理国家,使天下平安。如果自己的品德端正,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行动;如果自己的家庭有序,国家端正,天下安定,那么天下的人民都会归心向善。无论是天子还是普通百姓,都应该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根本。如果自己的品德不正,就算下令也不会被人遵从。
《大学》中庸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和原则,通过修养自己、整顿家庭、治理国家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。
1:《大学》是“礼记”之一,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,也是儒家经典中的第一部。它强调了教育和道德修养,提倡“格物致知,诚意正心,修身齐家,治国平天下”的思想。
2:《中庸》是儒家经典之一,是孔子的弟子荀子所整理的孔子思想的集成,主张“中庸之道”,即“不偏不倚,不过不及”,要求人们在处理事物时不偏不倚,处事不过不及。
3:《论语》是儒家经典之一,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书。它重视人际关系和家庭教育,主张“仁爱之道”,即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提倡关心他人、尊重他人的道德准则。
4:《孟子》是儒家经典之一,是孟子所著的书。它主张“性善论”,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,提倡“仁义礼智信”的思想,强调了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”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