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隆平祖籍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。
袁隆平,男,汉族,无党派人士,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,,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,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,被誉为“世界杂交水稻之父”。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,湖南省政协原副主任 。中国工程院院士,第六届、七届、八届、九届、十届、十一届、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。
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,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、应用与推广,发明“三系法”籼型杂交水稻,成功研究出“两系法”杂交水稻,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。
扩展资料
贡献
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,从60年代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,经过12年的努力,成功培育出了“三系杂交稻”。
1976至1987年间,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1亿亩,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。1979年,杂交水稻作为我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。
如今,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。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,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1930年9月7日,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出生
袁隆平,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,祖籍江西德安。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,被誉为“杂交水稻之父”、“当代神农”、“米神”等。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。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,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,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,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,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。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,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,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,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,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。先后获得“国家特等发明奖”、“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”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“科学奖”、“沃尔夫奖”、“世界粮食奖”等11项国际大奖。出版中、英文专著6部,发表论文60余篇。 1980-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。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。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。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。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,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、全国政协常委、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。
水稻产量通常是以干重计量的,也就是经过晾晒后的重量。这是因为在水稻割下后,经过晾晒后其水分含量会大大降低,如果是以湿重计量,会造成误差和不精确的结果。同时,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旱涝情况不同,导致水稻的含水量也有所不同,因此使用干重计量能够在不同环境下对产量进行公正和准确的比较。最后,以干重计量也符合水稻的实际应用场景,即经过收割和晾晒后,作为人类主要的饮食谷物进行加工和食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