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早年经历及对应诗句:
苏轼出生于一个文学世家,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。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文学家,母亲程氏也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女子。
苏轼早年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。例如,《海棠》中的“东风袅袅泛崇光,香雾空蒙月转廊。只恐夜深花睡去,故烧高烛照红妆。”
2.仕途经历及对应诗句:
苏轼通过科举考试后,步入仕途,历任多职。他曾担任过翰林学士、侍读学士、礼部尚书等职位。
在仕途上,苏轼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坎坷。他的诗歌作品也反映了这些经历,如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中的“想当年,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。”
3.贬谪经历及对应诗句:
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合,苏轼多次被贬谪。他在被贬谪期间,仍然保持乐观的心态,创作了许多反映他内心世界的诗歌。
《水调歌头·丙辰中秋》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写,其中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成为了千古名句。
4.晚年经历及对应诗句:
苏轼晚年生活比较平静,他回到了故乡眉山,过着隐居的生活。
在这个时期,他的诗歌作品更加注重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。《前赤壁赋》中的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哀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。”表达了他对生命和宇宙的感慨。
以上只是简要介绍了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对应诗句,实际上他的诗歌作品还有很多与他的经历相关。通过阅读他的诗歌作品,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思想和情感世界。
苏东坡少年时期就被文豪欧阳修推崇,他当时是知名自媒体。当王安石变法时,苏东坡撰文指责王安石武断、草率,手下人不守礼法,给王安石的对头司马光激动地直接300发超火,高呼东坡老铁!给力!等王安石终于下台了,上台的司马光庆功宴还没办完,苏东坡又调转炮口斥责司马光急躁、急于求成,司马光气的把家里的缸都砸了。
作为自媒体他把满朝文武吐槽个遍,这种做事风格只能让苏轼一贬再贬,从湖北黄州到广东惠州再到海南,但这种境遇却让苏东坡悟出乐观处事,文学创作上也激发出巨大的潜能,苏辙在当官上很成功,但在学问上,苏辙觉得哥哥去了黄州以后自己就难以望其项背。
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明朝王阳明身上,在被宦官刘瑾迫害后,杖责四十拖着半条命发配至贵州龙场,在瘴气中靠意志力顽强地活下来,创立心学。
苏东坡的乐观可能与他中年同佛印法师研习佛法有关,他早年是个很矫情的贵公子,后期能写出“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”这种洒脱的诗句。即便在被贬到鸟不拉屎的海南时,他还在信中和友人说,这边的生蚝烧烤是真的好吃。
但苏东坡最终还是个儒家文人,即便在他远超过退休年龄的66岁高龄时,听到京城召回他,依然乐观,踌躇满志,瞬间满血复活,张罗着要进京赴职,最终在路上去世。
李白和苏轼在人生中选择了道教和佛教避世,而杜甫在儒家这条路上肩负使命,一往无前,过得是最沉重的一个人,也最受后辈文人的敬仰。
苏轼,字子瞻,号东篱,北宋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画家、政治家。他历经多次贬谪,但诗文成就卓越,被誉为“文坛宗匠”。其诗文风格独特,既有豪放洒脱之气,又有清新自然之韵,被誉为“苏派”代表。其代表作有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、《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》等。其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,关注民生疾苦,抒发个人情感,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。